英国克兰菲尔德推出模块化氢燃料无人机“黄貂鱼”——零排放长航时赛道再添劲旅
发布时间:
2025-11-20
迪拜航展 2025 进入第三天,英国克兰菲尔德航空航天解决方案公司(Cranfield Aerospace Solutions,下称 CAeS)在 3 号馆 EDGE 集团展区正式揭幕其最新一代氢电混合无人机——ST-5“黄貂鱼”。5.5 米翼展、飞翼-机体融合布局、模块化燃料电池动力舱,一系列关键词让这款起飞重量不足 150 kg 的轻型平台成为今年航展“可持续机队”话题的流量担当。CAeS 首席技术官保罗·克拉克(Paul Clarke)在发布会上表示:“Stingray 是全球首款围绕氢电推进正向设计的无人机,目标是把‘零排放’与‘长航时’做成标准配置,而不是选配。”
一、产品定位:用氢电架构重新定义“多任务”
Stingray 采用三段式模块化设计:机头任务舱、中段燃料电池/储氢舱、机尾航电/推进舱,可在 30 分钟内完成“客改货”或“货改侦”切换。CAeS 提供三种标准任务包:
1. 海洋观测包——集成 NOC 提供的多参数剖面仪、海表温度/盐度传感器与激光测波雷达,续航 10 小时,可在 6 级海况下 80 km 离岸作业;
2. 物流包——内置 28 × 42 × 15 cm 货舱,最大载重 8 kg,单程 500 km 零排放运输,满足英国海事与海岸警卫署(MCA)“绿色邮路”试点要求;
3. 监视包——搭载 120° 倾转双光吊舱与合成孔径雷达(SAR),可在 4500 m 高度连续执行 8 小时广域监视,噪声低于 65 dB(A)。
“我们把燃料电池系统做成‘抽屉’,客户可以按能量密度、功率密度或成本最优做二次开发。”克拉克透露,Stingray 的 Genesis 氢电动力总成额定功率 15 kW,峰值 22 kW,系统质量比功率 0.85 kW/kg,较上一代锂电池方案提升 2.7 倍,同时热红外特征下降 40%。
二、战略签约:携手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抢滩“碳中和观测”
1.发布会同场,CAeS 与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(NOC)签署五年期《合作备忘录》,双方将在 2026 年 Q3 前完成联合海上演示,重点验证北冰洋-北大西洋亚极地环流(Subpolar Gyre)长时序观测能力。NOC“ARIA 预报临界点”项目首席科学家克里斯汀·戈门金格教授指出:“传统船载观测成本高、频次低,而卫星重访周期受限。Stingray 的 10 小时级航时与零排放特性,正好填补空基-船基之间的数据缝隙。”根据备忘录,NOC 将提供传感器接口标准、科学数据格式与海洋气象风险评估;CAeS 则负责平台适航、氢安全与空域集成。双方首批共享数据集计划在 2027 年向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计划开放,支持全球碳循环与酸化模型校验。
三、技术拆解:Genesis 氢电动力的三大“隐藏技能”
1. 航空原生设计——燃料电池堆、DCDC 与冷却板采用一体化压铸壳体,抗冲击 20 g,满足 DO-160G 机载振动;
2. 可认证路径——CAeS 已同英国民航局(CAA)建立“专用条件”预审通道,目标 2026 年完成 300 kg 级以下氢电无人机适航标准,Stingray 将作为参考平台;
3. 低持有成本——系统大修间隔 2000 飞行小时,燃料电堆预期寿命 8000 小时,按英国工业电价与绿氢补贴测算,每飞行小时能源成本 6.8 英镑,仅为同功率航煤发动机的 38%。
四、资本背书:EDGE 旗下战略发展基金(SDF)加注
1.Stingray 项目总融资 2400 万英镑,其中 1200 万来自 SDF 战略投资,占股 11.4%,其余由 CAeS 自有资金与英国“未来飞行挑战”政府基金共同出资。SDF 首席执行官奥贝德·阿尔·哈马迪告诉《航工氢观察》:“我们看中的是氢能在航空领域的杠杆效应——既能服务阿联酋‘2050 净零’战略,也能带回英国高端制造与数据服务外包,符合 SDF ‘境外技术、境内价值’模型。”据悉,SDF 正推动 CAeS 在阿布扎比马斯达尔城建立“中东氢电无人机总装与培训中心”,预计 2027 年投产,年产能 120 架。
五、市场格局:长航时氢无人机进入“战国时代”
1.据泰拉能源(Terra Energy)最新《2025 全球氢航空白皮书》,过去 12 个月已有 11 款 25 kg 级以下氢电无人机完成首飞,数量较 2022 年翻三倍。赛道玩家呈“三极”分布:
2.北美:通用原子、波音旗下 Insitu 主推 50 kg 级以上液氢方案,侧重国防侦察;
3.欧盟:空客防务、德国迪尔与挪威海卓氢能聚焦 20–100 kg 级,主打海事巡逻与边境监视;
4.亚太:中国航发商发、日本清水株式会社分别推出 75 kW 级氢涡扇与 10 kW 级氢电复合翼,瞄准高原与岛链物流。
5.Stingray 的差异化在于“模块化+适航+科学观测”三位一体,CAeS 称其已接到 42 架意向订单,客户涵盖英国环境署、挪威康斯伯格集团及中东两家海上风电运维公司,单笔最高合同额 580 万英镑。
六、挑战与风险:氢安全、空域与供应链
尽管订单踊跃,氢无人机仍面临三重不确定性:
1.氢安全法规——英国 CAA 尚未发布 25 kg 以下机载高压氢(35 MPa)统一规范,Stingray 需逐案申请“特殊飞行许可”;
2.空域隔离——北海油气平台密集,无人机与直升机共享同一低空走廊,需通过 ADS-B 与 Detect-and-Avoid 系统实现动态隔离;
3.供应链瓶颈——全球航空级碳纤维缠绕储氢瓶年产能不足 3000 只,排期已排至 2027 年,CAeS 正与英国 Teeside 复合材料厂共建本地化产线,计划 2026 年 Q2 投产,年产能 600 只。
七、国内启示:中国该如何“接招”?
1.中国已连续五年蝉联全球最大工业氢生产国,2025 年 10 月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《氢航空创新工程实施方案(2025-2030)》,明确把“长航时氢电无人机”列为十大示范场景之一。业内专家认为,Stingray 的“正向设计+适航先导”思路值得借鉴:
2.正向设计——国内多数项目仍沿用锂电机体“换动力”路线,导致储氢空间不足、重心偏移;
3.适航先导——中国民航局正就《氢燃料电池动力航空器适航审定要点》征求意见,可考虑以 25 kg 级无人机为突破口,建立“专用条件”试点;
4.数据共享——借鉴 NOC 模式,由国家级科研机构牵头,建立“氢航空海洋观测数据池”,降低科研用户试错成本。
八、航展快评:氢航空的“iPhone 时刻”尚未到来,但“安卓阵营”已全面开火
5.迪拜航展历来是中东“油钱”与全球“绿色科技”交汇的晴雨表。今年氢能主题馆面积同比扩大 70%,Stingray 的发布把“模块化”推向前台——它意味着氢动力系统不再是一次性定制,而是可插拔、可升级、可认证的通用模块。正如克拉克所言:“我们要让氢动力像今天的锂电池一样 boring, boring 到没人讨论技术,只关心任务。”当技术隐入背景,应用才能百花齐放。Stingray 是否会成为氢无人机的“安卓时刻”?答案将在 2026 年北海的凛冽海风中揭晓。
相关新闻